每一個人,都有自身的優(yōu)點和興趣關注點。有些人成功了,是因為他們從事于自己最擅長的行業(yè),將自身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(fā)出來,做到“愛一行、干一行”,世界上大多數成功人士的成長道路上都有這樣的軌跡。而大多數人,卻是被動又不得不心甘情愿地接受謀生的行業(yè),只能做到“干一行、愛一行”,所以成功的幾率就小得多。
對孩子而言,有些孩子對音樂比較敏感,有些對美術比較擅長,逼迫孩子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“拼搏”,不僅事倍功半,家長也抱怨多多,其實不是因為孩子不努力,是因為家長替孩子指定了錯誤的方向。方向錯了,越是努力,離成功的目標也就越遠。做父母的,最重要的責任,就是隨時幫助孩子修正前進的方向,及時發(fā)現孩子的優(yōu)點和興趣點并加以引導,做孩子成功路上的“推手”或“胯下馬”,而不是把孩子當成“盲人”,自己去作“導盲者”,必須真正地尊重孩子。
“倒過來”愛,為孩子構建一個愛的能量場,讓孩子在其中吸收愛的能量,撞開心門、撫慰心靈、化解心結、拓寬心胸格局,從而有動力和勇氣去戰(zhàn)勝一切!
動能教育告訴我們尊重孩子,有以下幾點:
一、“倒過來”愛,鼓勵孩子
如果讓我們列出孩子的優(yōu)點與缺點,會有很多家長列出的缺點多于優(yōu)點。我們的孩子真有這么差嗎?因為這些家長從未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。
孩子越小,內心就越純凈,越容易向別人開放。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,就必須與孩子互動,積極參與到我們“不屑一顧”的孩子的單純甚至是幼稚的游戲中去,在孩子的指揮下一起拼圖、玩玩具、寫字、畫畫……等。按照孩子的模式去配合他,而不是主導他,盡管我們方法是“正確的”或“完美的”。在孩子的心目中,有他自己的獨到的評價體系,他們的思維中不時會迸發(fā)出靈感和創(chuàng)新,父母的循規(guī)蹈矩,對孩子而言卻是遏制想象力的魔鬼。
二、“倒過來”愛,賞識孩子
孩子身上的優(yōu)點不僅來自父母的遺傳,更重要的是源自孩子獨立的人格。當孩子從襁褓中脫離出來,開始牙牙學語或蹣跚學步時,沒有父母會抱怨:“怎么這么慢才學會?人家誰誰誰早就學會了,真笨!”,大多數父母都會由衷地贊美和鼓勵孩子:“加油,真棒!”可是,當孩子上學后,父母就會開始抱怨:“這孩子太笨了,怎么連這么簡單的東西都學不會呢?是不是智商有問題?”這些父母忽略了一個事實:同樣的一個新鮮事物,對不同的個體而言,認知和接受的過程和期限不同,不管是語言、數學、美術、音樂,在理解和掌握上對不同的個體都有一個臨界突破點。
賞識孩子,就是要珍惜和贊美孩子在每一樣知識上的收獲與進步,鼓勵和幫助孩子盡快達到臨界突破。如果孩子一天學習了10個字,我們應該表揚他今天學會了多少個字,而不是苛責他還有多少個字沒學會。
三、“倒過來”愛,包容孩子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犯錯,正如同我們成人在工作中和學習中不斷犯錯誤和糾正錯誤一樣。人無完人,一旦發(fā)現孩子犯錯,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找到錯誤的根源,采取合適的方式幫助孩子糾正錯誤。做孩子的助手,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一味橫加指責。
歐陽維建老師說,愛要“倒過來”,就是要讓自己心中裝著孩子,自己變成“孩子王”,做孩子的精神領袖!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要與孩子成為愛的精神共同體!
我們的偉人父母,孩子與我們是對等的。其實,當我們在為孩子成長付出勞動、金錢和心血時,孩子也回報給了我們幸福、快樂和滿足的珍貴時光,孩子對我們的愛不亞于我們對他們的愛。在人性和彼此間的付出這架天平上,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。
孩子的一生,特別是童年,帶給我們的財富是用多少金錢都換不來的。給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和受教育的機會,那是父母的本分和義務,因為孩子不具備生產者的條件,這不應成為孩子將來孝順我們或回報父母的借口。我們讓孩子感恩父母的同時,也應該感恩孩子帶給我們豐裕的人生。
當孩子對我們說:“爸爸,謝謝您給我買的新衣服“時,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謝謝孩子穿上新衣服帶給我們內心的愉悅呢?包容孩子,一定要從內心把孩子當作對等的個體看待。
- 上一篇:“倒過來”愛;“倒過來
- 下一篇:贊賞孩子的具體行為方式